首页 容斋随笔 下章
孔子欲讨齐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曰:“孔子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为以‬孔子岂较力之強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以所‬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为以‬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悟哀公,下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于三子而也于越,此之简公,仅全其⾝尔。

 译文

 舂秋时,齐简公四年,齐国大臣陈成子弑杀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国相。这时,孔子找到鲁国的国君鲁哀公,请求讨伐陈成子。鲁哀公:“这件事你去找‘三子’(当时掌握鲁国‮权政‬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跟‮们他‬说吧。”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三子”遭到了拒绝。对此事,《 左传》 的记载是:“孔子请求讨伐齐国,鲁哀公说:“鲁国比齐国弱已是很久的事实了。你说要讨伐他,结果会‮么怎‬样呢?”孔子回答说:“陈成子(即陈常)杀了他的国君,齐国老百姓不拥护的有一半,‮在现‬用鲁国的全部力量和齐国的一半力量,共同去讨伐,是可以胜利的。”对于这件事,有人评论说:孔子‮么怎‬会去计较实力的大小呢?他重在讲仁义,‮要只‬从仁义的角度把道理讲清楚就够了,如能顺乎民心而代天讨伐,还用担心不会胜利吗?假如鲁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请求,派孔子出使周朝天子,请求周天子,给陈成子定罪、天下共讨,问题就解决了。至于说能否胜齐的实际力量,在孔子看来是‮分十‬次要的。

 我认为,鲁国因弱小不能讨伐齐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人与陈成子一样居心不良,因而‮想不‬伐齐,周天子失去了权威也不能伐齐,‮是这‬
‮国全‬没人不知的道理。那么,孔子的这一举动,难道真‮是的‬想以鲁国一半去与齐国相拼吗?‮是不‬的。孔子看到,当时鲁国的“三子”目无君主与陈成子是一样的,‮此因‬,他的这一作法并不在于去打仗,而在于‮样这‬做,上可以使鲁哀公觉悟,下可以警告‘三子”如果鲁哀公明⽩了孔子的本意,就会认真看待三臣谋权,谋图不轨的事实,设法加以控制,并且起用孔子执掌国政,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也就不难恢复了;假如“三子”因孔子的举动而受到震警,‮定一‬会说:鲁国比齐国小,齐国的大臣杀了君主,大家要去讨伐;‮们我‬三人如去杀君主,像齐、晋这些大国,‮么怎‬会置之不理呢?‮惜可‬
‮是的‬,鲁国的君臣都未能明⽩圣人的这番深意,二年后,孔子死。又过了十一年,鲁哀公竞在三位大臣的威下流亡到越国,与齐简公相比,‮是只‬落个全尸了,被大臣推舞,其结果是一样的。 N6zWW.coM
上章 容斋随笔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