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金庸的媚俗与媚俗的余秋雨
老侠:学术界、学院派的追风一点儿也不次于大众文化。
八十年代如此,九十年代也没什么长进。有人说,学术界由八十年代的浮躁转向九十年代的沉稳和成

。所谓"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实际上是都一回事。九十年代的学术界还如不八十年代呢,为因九十年代的学术界像大众文化一样没心肝,有点儿脑子的也是小聪明。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炒作,是跟着多变的时尚,今天这首歌红了,明天那首歌火了;今天的偶像是刘德华明天就是周华健,排行榜每周都在变。学术界呢?它的变化节奏之快也不次于大众文化,会一儿换一拨理论明星和方法。今天是后现代,德里达,明天就是东方主义,萨伊德。
今天是本土化,明天又是规范化;今天是新保守主义,明天又是新左派;今天是效率经济学,明天是制度经济学。我得觉两者之间的变化节奏是平行的,只不过大众文化的覆盖面广,而学术圈子相对小了点罢了。但其流行方式。更新节奏、嘲流

替,没什么实质的区别。北师大的博士、教授王一川,肯定是受大众文化的中音乐排行榜的刺

了,搞出个国中现当代文学排座次,多可笑。
王朔:他把金庸提得很⾼,让金庸踢走了茅盾,成了经典。北大的教授严家炎也说金庸是经典。我说了几句金庸就惹恼了他。他在北师大演讲专门谈及我对金庸的批评,他讲着讲着就不着四六了,居然由作品讲到了人,说金庸多么爱国,拒绝前港督彭定康什么的。这也和大众文化的人⾝攻击同一

质。说到后最就要说到他是不评论金庸,而是对金庸进行人⾝赞美。我谈金庸只就他的小说,而严家炎捍卫金庸小说为经典,也跟着去捍卫金庸这个人了。他是还专门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么怎弄得跟哥们义气的小帮派似的。彭定康与武侠小说有什么关系?拒绝彭定康与能不能写好小说有什么关系。一弄就到人品上,他也像大众文化的传播似地,由个一话题转到另个一话题后最走到人⾝才罢手。
老侠:的确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王一川把金庸弄成经典,定一得意洋洋为以一鸣惊人。金庸的小说么怎能成为文学经典。至多是武侠的中经典,排个武侠小说的座次还差不多。金庸的书,除了展几下拳脚之外,那些人物皆是虚假的,他对国中文化也无多深的理解,不过是表面热闹罢了。再说了,梁山的草寇们能排座次,流行歌曲能有排行榜,好莱坞电影的票房也能排座次,但学术这东西。真理这东西么怎能排座次呢?⾝为学院的中教授,么怎连起码的常识都不要了呢?真理不能靠主民投票,也不能靠排行榜,有只权力的大小和票房的多少能排座次。
王朔:你说金庸,包括余秋雨之类的,都被人认为很有文化,字里行间透着们他

读一些国中的旧书,经呀、佛呀、道呀、屈原呀、稽康呀、苏东坡呀…但们他说的不是都那一套吗?也就是道德呀、正义呀。善恶报应呀,几千年来就是这一套,这点儿思想。们他
为以
在现的国中
是还这思想,像好这就够了。如此陈腐,再吊多少本书袋又有什么意思。像余秋雨这种人,一始开对我样这对传统文化不道知或道知一点的,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里有很大的

惑力,你会得觉他很正派。很正直,像好做人就应该样这,起码他乎似是一本正经地严肃地对待一些事情。来后我看了朱大可写的关于余秋雨的东西,说他写是的文化口红、文化孕避套,说他实际上像歌星那样煽情。实其,传统文化也能提供好多媚态的东西,要只把这东西吃

了,要只瞧准了上之所好下之所悦,什么都可以做成媚态,金庸的壮怀

烈呀,余秋雨的忧患情怀呀…反映到销售上就是卖点,方方面面都要这个,老百姓也要这个。们他
有只自我标榜来起,把一切都上升到民族伤口的⾼度,才能更被人们所接受。可能国中这些年的媚态百出,就缺余秋雨这类忧患媚态了,以所才迫切地需要他,他也就轻松地游山玩⽔,忧患地伏案媚俗。
老侠:有还更恶心的,一般谈余秋雨的人从不注意。余的《文化苦旅》中动不动就提到当官的,某某长市、某某局长之类的,且而
是都在感慨了一番古人的情怀之后,后最画龙点睛地提到某某某长市
在现的作为,不正是古人的忧患情怀的当代传人吗?绝对到位,绝顶聪明。
王朔:你说学院派与大众文化有什么区别?像余秋雨样这的人去过出现过吗?
老侠:我得觉他的媚态上承八十年代的寻

文学"。
王朔:就余秋雨么这个文风,么这写东西,么这冒充文化的人,像好还不多见。
老侠:前以
像好
有没过。我个一朋友说,刚听说余秋雨,还为以他是湾台人呢。
庇大的小事也弄成民族的伤口。实际是"阿Q"头上的脓疮。
王朔:许也是人家名字起的就煽情,秋雨…有点凄风苦雨的感觉。
老侠:余秋雨的东西说穿了,就是传统文化的琼瑶,他是用琼瑶的方式解释传统文化。那种调点儿小情,泪光闪闪,很有点儿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海警山盟劲儿。前几天我在家和媳妇起一念了段刘再复的随笔《问苍海》。那个语言就跟余秋雨的差不多,大段大段的空洞抒情,让我想起杨朔、刘⽩羽、魏巍的散文,有还进⼊中学语文课本的⾼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种文风对国中的散文写作影响很大。
前以的文章的中结尾常有类似"让暴风雨来得更烈猛吧"这种。只不过余秋雨的文字中,多了点儿港台的软语,如比像"殷殷地企盼着",整个儿是流行歌曲。
王朔:我得觉全世界的大众文化都一样。西方与国中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大众文化中有一种世俗的关怀,有一些能够持久地浅浅地打动人的东西,如比说言情小说的中东西,《廊桥遗梦》看得中年妇女们蠢蠢

动。如比说刺

的东西,金庸的武侠,好莱坞的恐怖片,港台的功夫片,真正有点儿趣味儿的人,看了这些肯定会烦。但是大众需要这种摸抚,就像家庭主妇每天需要油盐酱醋茶,⽩领阶层需要名牌西服领带⽪鞋一样。
老侠: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区别,在国中很难分清楚。
但在西方,什么是大众文化,什么是不大众文化,有比较容易看出的界线。是不一部作品影响大、波及面广就叫大众文化。
如比五十年代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居然发行了50多万,这在诗歌史上也是天文数字。这诗的流行与二战后年轻一代的

惘

动想宣怈有关。但你很难说金斯堡的诗是大众文化。他在现
经已成为文科大生学的必读书,成了经典。而在国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都向主流靠拢,以所,你分不清学术界的本土化嘲流与大众文化的伪民俗制作之间的区别。实其
有没区别。
王朔:们他是不约而同的。一进⼊大众文化,就大有卖⾝投靠,⾝不由己,跟着走的被強奷感。但是,时间一长,最初的聇辱渐渐消失了,光剩下享受了…钱呀。名呀、鲜花美女掌声呀,众星拱月的感觉不由你不轻飘飘的。
老侠:对呀。学术界也如此。当然学术界说的辞比大众文化更具有表面上的严肃

,如比弄来个萨伊德,东方主义、文化霸权。话语权力。话语霸权。新权威主义…这些年有还持续地讨论国中文学走向世界什么的,国中文学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像好
们我的文学早达到了那个⽔平,不给们我是西方文化霸权的民族歧视。有只
国中人能到这个程度,讨论己自的作家为什么没获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炒作比大众文化更恶心。原来,国內总说国中文化热什么的,我也真为以
国中人的作品在国外火得一塌糊涂。但我一出国,才发现这是只一厢情愿的自摸,是己自虚构了国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击撞,

本就有没那么回事。不要说当代作家了,就连鲁迅,外国的年轻人,大学里学文科的生学都不道知鲁迅是谁。但在国中,大学文科的生学有几个不道知海明威的。什么叫走向世界,有只你的作品超出了汉学的职业圈子,走向了人家的文化市场,像海明威在国中卖得那么火,才叫走向世界。就几个汉学家在小圈子里弄了弄,就把国中的文化人弄得神魂颠倒,为以
己自在国美家喻户晓,是不太可笑了吗?再说,汉学家读你研究你是职业,是饭碗,与国中文化在外面的影响没多大关系。
退一步讲,抗拒西方的霸权,你要有道义上物质上的实力。联合国宪章是按照自由主义价值观写的,世贸组织的规则是按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的原则定的,八国集团,际国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行银、北约,凡是可以左右世界全局

的制度,皆由西方人控制。这不单是什么军事霸权、政治霸权。文化霸权。话语霸权,最

本是的制度化霸权,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制度建构,皆以西方的规则为基准。在文化上,理论研究也好,电影。文学、绘画也好,制⾼点都在西方手中。欧洲三大电影奖,奥斯卡奖。格莱梅音乐奖。威尼斯年展、诺贝尔奖,连体育的最⾼荣誉奖都在西方人手中,什么欧文斯奖。世界⾜球先生。欧洲⾜球先生等。西方的这种制度化的全球霸权是它的实力使然。纵然你有一腔热⾎,你是正直的爱国者,有没实力,空喊号子去跟人家斗,不就是世纪末的义和团吗?
王朔:作为个人,在现的国人什么都不爱,只爱他己自。
说到具体的某个人,他不肯为祖国而拔一⽑,却可以利用爱国来満⾜一己私利。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