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王铸)
我今天写这封信给你,许也像你在《杨树达君的袭来》中所说的“们我并不曾认识了哪”;但是我样这的意见,忍耐得好久了,终于忍不住说的出来,这在先生也可以原谅的罢。
先生在《晨报》副镌上所登的《苦闷的象征》,在这篇的文字的前面,有了你的自序;记不切了,许也是像样这
说的吧!“它本是厨川君劫后的作品,由了烧失的故纸堆中,出发来的,是一包未定稿。本来有没甚么名字,他的友人,径直的给他定下了,——叫作《苦闷的象征》。”先生样这的意见,或者是别有所见而云然。但以我在大前年的时候,所见到的这篇东西的译稿,像与这里所说的情形,稍有出⼊;先生,让我在下面说出了吧。
在《学灯》上,有了一位叫明权的,曾译载过厨川君的一篇东西,叫作《苦闷的象征》。我曾经拿了他的译文与先生的对照,得觉与先生所译的一毫不差。不过他只登了《创作论》与《鉴赏论》,下面是甚么也有没了,大约原文是样这的罢。这篇译文,是登在一九二一年的,那时⽇本还没地震,厨川君也还健在;这篇东西,既然有了外国人把它翻译过,大概原文也已揭载过了罢。这篇东西的命名,自然也是厨川君所定的,是不外国人所能杜撰出来的。若然,先生在自序上所说的,他友人给他定下了这个名字,——《苦闷的象征》,——至少也有了部分的错误了罢。
这个理由,是很明⽩的;为因那时候⽇本还有没地震,厨川君也还有没死,这篇名字,经已出现过且而发表的了。依我的愚见,这篇东西,是厨川君的未定稿,大约是靠底住的;厨川君先前有了《创作论》和《鉴赏论》,又已发表过,给他定下了名字,叫作《苦闷的象征》。来后《文艺上的几个

本问题的考察》,《文艺的起源》,又先后的做成功了。或者也已发表过,这在

于⽇本文坛事实的,自然道知,又把它摒集在一块去。许也厨川君若有没死,有还第五第六的几篇东西,也说不定呢!
但是不幸厨川君是死了,且而是死于地震的了;他的友人,就把他这一包劫后的遗稿,经已命名过的,——《苦闷的象征》,——发表出来,这个名字,是不他的友人——编者——所臆定的,是厨川君己自定下的;这个假定,大约不至有了不对了罢。
以上几则,是我的未曾作准的见解,先生见看了它,可以给我个明⽩且而彻底的指导么?
先生,我就在这里止住了罢?
王铸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三⽇《京报副刊》。《苦闷的象征》,文艺论文集,⽇本厨川⽩村著。鲁迅的译本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由新嘲社印行,为《未名丛刊》之一。同年十月《晨报副刊》曾断续地连载其的中前两篇。
(2)王铸即王淑明,安徽无为人。当时在家乡读书。(3)厨川氏即厨川⽩村(1880—1923),⽇本文艺评论家,京都帝国大学教授。著作除《苦闷的象征》外,有还《出了象牙之塔》、《文艺思嘲论》等。
(4)指⽇本关东大地震。发生于一九二三年九月一⽇上午十一时,厨川⽩村于这次地震中遇难。
(5)山本修二(1894—1976)⽇本京都第三⾼等学校、京都大学教授。当时是厨川⽩村纪念委员会的负责人。(6)指译〈苦闷的象征〉后三⽇序》,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月一⽇《晨报副刊》。
(7)《改造》⽇本综合

月刊。一九一九年四月创刊于东京,改造社印行,一九五五年出至第三十六卷第二期停刊。(8)《学灯》《时事新报》的副刊,一九一八年三月四⽇创刊于海上,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四⽇停刊。
(9)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美术家、散文家。作品有《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等。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一九二五年三月由海上商务印书馆出版。
(10)《东方杂志》综合

杂志。一九○四年三月创刊于海上,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停刊,初为月刊,一九二○年第十七卷起改半月刊,至一九四八年第四十四卷又改为月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出四十四卷。仲云所译《文艺上几个

本问题的考察》载于该刊第二十一卷第二十号(一九二四年十月)。仲云,即樊仲云,浙江嵊县人。当时是海上商务印书馆编辑,后堕落为汉奷。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