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张沛
崇拜名伶原是京北的传统。辛亥⾰命后,伶人的品格提⾼了,这崇拜也⼲净来起。先有只谭叫天(2)在剧坛上称雄,都说他技艺好,但恐怕也还夹着一点势利,为因他是“老佛爷”——慈禧太后(3)赏识过的。然虽
有没人给他宣传,替他出主意,得不到世界的名声,却也有没人来为他编剧本。我想,这不来,是带着几分“不敢”的。
来后有名的梅兰芳可就和他不同了。梅兰芳是不生,是旦,是不皇家的供奉(4),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5)改成文言,将“小家碧⽟”(6)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们他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们他灭亡。们他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了为梅兰芳,且而是士大夫心目的中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得觉
己自不配看了。
士大夫们也在⽇见其消沉,梅兰芳近来颇有些冷落。
为因他是旦角,年纪一大,势必至于冷落的吗?是不的,老十三旦(7)七十岁了,一登台,満座是还喝采。为什么呢?就为因他有没被士大夫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
名声的起灭,也如光的起灭一样,起的时候,从近到远,灭的时候,远处倒还留着余光。梅兰芳的游⽇,游美,(8)实其已是不光的发扬,而是光在国中的收敛。他竟有没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以所
样这的搬出去,是还
样这的搬回来。
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至甚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如不看个一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们我相近。
然而梅兰芳对记者说,还要将别的剧本改得雅一些。十一月一⽇。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华中⽇报·动向》。
(2)谭叫天谭鑫培(1847—1917),艺名小叫天,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曾被召⼊清宮升平署承值,为慈禧太后演戏。
(3)慈禧太后(1835—1908)清代咸丰帝妃,同治即位,被尊为太后,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老佛爷”清宮中太监对太上皇或皇太后的称呼。(4)供奉旧时对在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清代也用以称进⼊宮廷的演员。
(5)竹枝词古代民歌,多为七言,历代文人常有仿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

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6)“小家碧⽟”语出《乐府诗集·碧⽟歌》:“碧⽟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7)老十三旦即侯俊山(1854—1935),艺名喜麟,山西洪洞人,山西梆子演员。因十三岁演戏成名,故称十三旦。清代申左梦畹生《粉墨丛谈》说:“癸酉(1873)、甲戌(1874)间,十三旦以

名噪燕台。”当时梆子腔深受劳动群众所喜爱,士大夫则多抱歧视的态度,如李慈铭在《越缦堂⽇记》(清同治十二年二月一⽇)中说:“都中向有梆子腔,多市井鄙秽之剧,惟舆隶贾竖听之。”(8)梅兰芳曾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四年访⽇演出,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年访美演出。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