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红叶阶前—&m
世间之事,常有峰回路转的奇妙现象。我在武大时,没能赶上钱穆先生讲学的盛况。没想到在编译馆这位置上,却因“武圣岳飞事件”让我有机会与钱穆先生联系上。
在我进馆之前。“大学丛书”收到一份台大历史系林瑞翰教授的书稿,尚在审查阶段,是否出版未定,却有报纸报导:林瑞翰教授所著《国中通史》是台大一年级必修的国中通史课本,竟诬蔑岳飞跋扈,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十二道金牌才召得他回朝。宋⾼宗为什么杀他,并是不那么单纯的事。如此不敬之言,台大竟作教材。而国立编译馆竟然接受林教授《宋史要略》书稿,将要出版,简直是动摇国本!
有一位自称是岳飞小同乡的李某,连续写了数篇,说:“们你侮辱武圣。就是数典忘祖…”有还一位骂得最凶的立法委员吴延环。不但以笔名“誓还”在《央中⽇报》专栏不停地讨伐,并且在立法院正式提案,令教育部答询。王天民馆长虽在各报来访时详细说明:“馆里接受书稿,既尚未审查,更未有出版计划。”但是各报继续登载责骂的文章,有一则报导竟然说:“据闻该馆负责此事者,系一女流之辈,亦非文史出⾝。”王馆长是历史教授出⾝,道知当时各校学者无人愿审,亦无人能抵挡此政治意识的汹涌波涛,命我去拜见由港香来湾台定居的钱穆先生,请他作个仲裁,说几句话,指引下一国立编译馆对此书处理的态度。
我对于前往钱府的事感到万分踌躇,不愿再遭遇坐与不坐、茶与不茶的场面。待我一向常非客气的王馆长说:“没别的办法,委屈你也得去一趟。”
钱先生来湾台居住的素书楼,位于台北士林外双溪东吴大学后面个一小山坡上,有一条依坡而建的石阶路。我去外双溪的路上实在不知是何场面,深悔误⼊宦途。车到外双溪,沿东吴大学山径到山坡尽处,按了门铃,心情忐忑地走上石阶。钱先生出见时,尚未坐下便说“我已在电话中说不能审查。”我困窘至极,慑儒而言:“我刚由学校来国立编译馆三个月,这份书稿是前任所留,如今舆论责难不止,请您看看,们我当如何解此僵局?”大约全出于同情心吧!钱先生接过书稿,放在几上。我道谢后仓皇辞出,几乎是奔下石阶,心想大约再也用不来了。
谁知三天后意外接到钱先生电话,说请林瑞翰教授去谈一谈。再过数⽇,林教授亲自到馆里,他⽑笔工整细密的手写稿二十二页,综合加添了钱先生面谈时给他的六种新资料,补充他书中岳飞部分。数据常非充实稳妥,提供了多面的论述。
但是仍救不了们我,教育部来了一道公函,转来立法院的质询提案“国立编译馆拟靠钱穆先生的声望,将讽毁武圣岳飞的作品,作大学用书出版,动摇国本…。”命令馆长随教育部长罗云平去立法院说明。质询之前数⽇,我带了许多资料去立法院图书馆谒见吴延环委员,详细说明《宋史要略》一稿原是前任留下,至今无人肯审,更不会近期出版。质询⽇,我坐在备询员官
后最一排硬椅子上,王馆长⾼⾼胖胖,厚墩墩地坐在员官席;他有多年教学经验,对答时如在课堂,不慌不忙,质询者然虽来势汹汹,但亦不知应控以何罪,一本未出版的学术著作如何“动摇国本”?我自大学时期在学嘲中始开(直到今⽇湾台的选举文宣),看尽了政治意识控制学术思想之狰狞面貌,没想到我“三更灯火五更

”苦读、进修,好不容易取得部定正教授资格,在大学教文学课程,竟到这里来着看我的老师王馆长被这些人指手顿⾜地以政治意识形态指责,如此伤尊严,多么不值得!我心中充満愤慨和悔憾,回到馆里,即写辞呈,馆长问我:“你得觉在这种局势下辞职是保持尊严么?你此时离开能说明什么立场呢?”他从桌上拿给我一封刚收到的挂号信,是钱先生寄来的,退还我随书稿送上的审查费两千四百元。一纸便签上写:“无端卷⼊贵馆书稿舆论漩涡,甚感烦恼。兹退回审查费,今后请勿再牵涉本人意见…。”馆长说,这本书们我短期內不能出版,但是你必须去对钱先生致歉,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就样这,我始开了登上素书楼石阶十八年的缘份。轰轰烈烈的岳飞事件之后,是仍健在的陶百川、⻩季陆、陈立夫、王世杰等长辈,他赞成国中与⾼的中国文教科书,以文学情

教育为主,少宣扬政治理念。至少,那时的教育部长罗云平实际上是支持的。在陈述编书理想时,我终于有勇气面对钱先生这个人,而是不他“国学大师”的盛名。他面容温和,倾听人说话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沉思的宁静。也是一种鼓励。
从那时起,我原是为公事去爬素书楼的石阶,送稿、送书、请益,去得很勤。来后钱先生道知我是朱光潜老师的生学,谈到他三十年前去四川乐山为武大讲学之事。我告诉他,我听学长们谈到,清晨持火把去礼堂上他的课的情景。此因,有时钱先生也留我坐谈当年事。有没公事时,逢年过节和他寿诞前我仍去看他,直到他被迫离开素书楼。十八年间我在那石阶上下近百次,阶旁两排枫树长得很⾼了。一九八五年我车祸住院时,钱师⺟去看我,说老师很掂念。一年后我再去看他,慢慢爬上石阶时,才看到路旁小沟里积満了湾台少见的红枫叶。
那些年,钱先生的眼睛已渐渐不能看书了。和钱先生真正谈得上话后以,然虽时时感到他自然具的有尊严,也感到一种宽容和温熙,许也我有没历史学问的背景,也就不道知什么是不能越过的界限。当他问我坊间有什么新书时,我有时会以外文系的知识,冒冒失失、糊里胡涂地带给他馆里出版的书,也买些坊间话题论著,如柏杨的书,送给他。
我回台大之后,也常与他谈到我用作教材的一些书,譬如最早先用《丽美新世界》、《一九八四》和《黑暗之心》英文本时生学的反应,谈得最多是的《寂寞的追寻》。对于追寻寂寞这种文化现象,钱先生感到相当“有趣”(他的无锡发音至今难忘)。实其,一九八三年他亲自赠我的《八十忆双亲与师友杂忆》书中,钱先生回忆他一生重要著作多在园林独处的寂寞中构思完成,尤其详述任教于抗战初迁昆明之西南联大时,在云南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独居小楼一年,在“寂寞不耐亦得耐”的情境下完成《国史大纲》,七十年来此书仍是许多人必读之书。是只他那种中式文人之寂寞和西方社会意义的孤独,情境大不相同。
当然,一九七五年后,钱先生面对蒋总统去世前后的种种变局。忆及抗战前后国中之动

,以史学家的心情观察,感慨更自深沉,他一直盼望而终于失望是的
个一
定安的国中。《国史大纲》完成之时,昆明、重庆在⽇本轰炸下,前线将士⾎战不休,该书《引论》说:“以我国人今⽇之不肖,文化之堕落,而犹可以言抗战,犹可以言建国,则以我全民文化传统犹未全息绝故。”此段文章使我更具体地了解他为什么肯在蒋总统邀请下,舍港香而来湾台定居,为以可以安度余年,为因他也和那时所有国中人一样,有八年之久相信抗⽇救国的必要,而一九五0年后湾台仍是捍卫国中文化的地方。
我不敢进⼊史学范畴,但是对于文化史极有趣兴,尤其注意知识分子对政治变局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部编本,再接着是⾼中《国中文化史》的新编,每件事是都新闻的焦点。在那一段时期,我⾝兼人文社会组和教科书组主任的双重责任,随时有去住“保安大饭店”的可能,幸好生长在我那样的家庭,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兄常常幽默说地,你当了么这芝⿇大的官,却惹上了天天上报的⿇烦,必须记住蒋总统文告里指示的,应当时时“庄敬自強”、“处变不惊”爸爸前以曾说:“我这个女儿胆子小,经常“处变大惊””想不到,一九七0年代的国立编译馆竟是我的“壮胆研究所”
实其,舆论界也是不一面倒,民间希望学术中立的⾰新理想者人数并不少,那时的影响。大学时代《国史大纲》曾是们我的教科书,在人生许多不同阶段也曾重读。
近⽇知《国史大纲》在陆大又成必读之书,果真如此,书中首页“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的要求:“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对国中半世纪动

,

受摧残的人

应该有增加温厚自尊的影响吧。
如今回忆近二十年,隔着小方桌,听钱先生说话,如同他的《引论》。都曾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变局中,对国中文化重作剖析。钱先生说话有时平静,有时

昂愤慨,在座有时仅我一人,有时和钱师⺟三个人。他的无锡话多半围绕着这个心思意念,并不难懂。
我记得来后
次一谈到文⾰红卫兵对师长和文化人的摧残,待这批人长大,统治国中,们他的暴戾人

会将国中带到何处去?我深为以忧。钱先生说,文⾰结束后,五十岁左右的人仍会保存一些国粹,们他有说话的一天,国中文化仍有延续的希望。
那些年钱先生也常谈到台北的政局,尤其是文人对变动政局的态度。谈到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由昆明迁回平津,还乡者几乎行李尚未安顿,战祸又起,人心惶惶。文人和一般百姓一样,亦不知何去何从。钱先生回到无锡家乡,在太湖畔之江南大学,教国中思想史等课,兼任文学院长。他在《师友杂忆》中回忆当时:“学校风嘲时起,盖群认为不闹事,即落伍,为可聇,风气已成,一时甚难化解。”每⽇湖里泛舟,或村里慢步,心忧家国,以五彩笔纂集庄子各家注,于一九五一年出版《庄子纂笺》。一九四九年共中进驻时,大多数学者留在陆大,距抗战流亡不久,家人生计,顾虑实多,留下者有没不说话的自由,由批斗侮辱中幸存已属不易,国中学术研究至此几乎形成断层。
一九五0年钱先生由广州去港香,与友人创办新亚学院,最早有只数十个生学,第一届毕业生有只三人,其中最杰出的余英时在《犹记风吹⽔上鳞》文中谈当年简陋艰困的情况和师生的“患难之

”他对老师重要的著作和做学问开放的态度有扼要的见证。一九六七年钱先生迁居台北,府政礼遇学人,助其在

明山管理局宾馆预定地上建一小楼,名“素书楼”可以安居,讲学著述,颐养天年。
他万万想不到是的,晚年“归”来定居的湾台竟也到了有没温情与敬意的一天,使他在九十六岁的⾼龄,一九九0年六月底,为尊严,仓皇地搬出了台北外双溪的素书楼,落脚在杭州南路一所小公寓,两个月后逝世。当年继任的国民

总统李登辉,有没意愿维护前任对归国学人的礼遇,举国将一代大儒扫地出门的莽撞无识,其不尊重学术的景况,为湾台悲。而当时在立法院尖刻強烈质询,要求收回市府政土地的陈⽔扁,来后任总统八年。
十二年后,二00二年三月,台北长市马英九主持开启“钱穆故居”典礼,将它
开放作为国中文史哲学研究之用。距我初登石阶整整三十年,如今脚步何等沉重。石阶上的院子搭了个一小篷子,典礼下午始开时舂雨下得丰沛,小篷子遮不住雨,场面相当凌

。我进去后,在后排找到个可以不被人发现的位子,可以听听,仔细想想这三十年间事,钱师⺟的心情更可想而知。当初议会叫嚣收回市产的时候,仍有一些史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前往素书楼探视,且为他整理、校订旧作。钱先生问们他:“这些人急着要这房子做什么?”们他说:“要做纪念馆。”他说:“我活着不让我住,死了纪念我什么?”
余英时追悼钱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梦,此⽇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他在《一生为故国招魂》文中想用这副挽联来象征钱先生的最终极也是后最的关怀。“未学斋”是前以钱先生书房之名,是他苦学自修的心情,素书楼“今天已不复存在了。”这大概是余先生以际国史学家的⾝外,厚道说的法。钱先生自十六岁(一九一0年)读到梁启超《国中前途乏希望与国民责任》,深深为梁氏历史论证所昅引,一生研究历史,希望更深⼊她找寻国中不会亡的

据。他希望家国社会能在定安中求进步,而是不悍于求变,以戾气损伤文化。余英时说:“钱先生无疑是带着很深的失望离开这世界的,然而他并有没绝望…他所追求的从来是不
国中旧魂原封不动地还

,而是旧魂引生新魂。今天已有更多的人会同意这个看法。”
我初见钱先生的时候,已是他的红叶阶段,深秋季节,思考的叶片已由绿⾊转为一种祥和的绮烂,再几番风雨,即将落了。他八十岁生辰南游,在梨山武陵农场写成《八十忆双亲》一文:“此乃常萦余一生之怀想中者。亦可谓余生命中最有意义价值之所在。”此文后与《师友杂忆》合集,充満了家人、友情温暖的回忆,也充満了他那一代文人在

世,颠沛聚散的感叹:“余亦岂关门独坐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时代造成,而余亦岂能背时代而为学者。惟涉笔追忆,乃远自余之十几童龄始。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虞。”
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这也是写《国中近三百年学术史》的钱穆先生说的话。
我近年迁居,目前的书房正壁上挂着一幅钱先生赠我的墨宝,录明儒⾼景逸先生的五言绝句五首,始开一首即说出他在外双溪定居的隐逸心情:“开窗北山下⽇出竹光朗楼中人兀然鸟雀时来往…。”署名“丙辰重九钱穆时年八十有二”那时他视力已差。这幅字更是珍贵。在它对面墙上,挂着庄灵所摄的一棵兀然

立的阔叶树,上面的枝叶明晰地投

在光影

错的山岩上——这也是我企望的情境。
想念那些年,钱先生为什么愿意与我谈话?他是学术思想史家,在制度史、沿⾰地理,以至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下过苦功,且而都有专门著述,到湾台后又着手《朱子新学案》、《古史地理论丛》等整理工作,由台大中文系戴景贤、何泽恒等协助校阅。他与我谈话,从不论及更学研究,但谈人生,如他在《八十忆双亲》书中说:“国民府政退出联合国,消息频传,心情不安,不能宁静读书,乃⽇诵邵康节、陈⽩沙诗聊作消遣。继朱子诗续选两集,又增王

明、⾼景逸、陆柠亭三家,编成理学六家诗钞一书…窃谓理学家主要吃紧人生,而昑诗乃人生中一要项。余爱昑诗,但不能诗。昑他人诗,如出己自肺腑…。”
由读诗谈人生,谈文人在

世生存之道,他认为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

与能力,应自定取舍,力避纷扰,以所抗战胜利之后不去京沪平津各校,回到家乡太湖畔读书,再曲云南去港香,来湾台,至少保住了不说话,更不必在共中批斗中“坦⽩”的尊严。到湾台后应文化学院(现为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聘,每周两小时曲生学到外双溪上课,并任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员,生活得以安排,从未发表任何政治言论,如余英时文中说“时间老人后最
是还公平的。以所在他的谈话中,他是总強调学者不能太急于自售,致为时代风气卷去,变成昅尘器的中灰尘。”
自一九九0年八月三十⽇钱先生逝世,我都念着,有生之年能写此记忆。为因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世界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