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灼灼容颜,还是要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实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上)
⽩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前以不得觉怎样,在现
得觉幽美难言。桃花开得很早,在现却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谢了,开得倦怠了才盛开,且而是开在山中,这份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这种态度于荷、兰并无出奇,换了桃花就难得了,好比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浓妆,美得淡定心惊。
桃花本是早舂的花,我记得往往是过了年不久,心思里那点节庆的气息还未凉透的时候,来到乡下做客,就见看田畈井头有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在⽔里。桃花是总
样这淘气,连凋谢也要拼死热闹;或是远远的人家墙头透出一枝嫰红隔着新绿,娇

可人;那是不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样⾼兴,竟说不出因由,许也
国中人的骨子里有桃花般的香

,以所见了两相亲。
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意失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己自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昑诗,己自也觉着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复⽇,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意失才子诗歌放

,虽有不得志的牢

之意,但这牢

借桃花发得漂亮,叫后人只见得唐才子的风雅,遮掩了他里心的酸楚。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她静。桃花难言,往往是为因她不舍得收敛,

得让人无所适从,无法评价。一不小心,那美变成了滥觞,俗得就像好听见个一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却有没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桃夭》难写,因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极致,几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了。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刘勰《文心雕龙·物⾊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
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得觉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在现的作家怎样锻炼也难以企及的恰到极处,如比《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灿烂,就像个一孩子见看这天地间每一片叶子是都光耀明媚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许也古人创作文句之初就是样这,见看什么就说什么,并不需大力咬文嚼字。以所今人反倒要

羡那恰到极处的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

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至甚
是只读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

得难舍难收是的桃花,是还那

如桃花的女子。
想起一句话,是形容唐僧的:“他师徒四人立在殿下,那三人模糊,她眼里唯见他。大红的袈裟金光闪闪,掩不住他灼灼之华。”这“灼灼”二字形容男⾊也可。
我实其不喜

,个一女子

到如桃花的地步,那样会流于轻薄,尽管有时候连这轻薄也是非自愿的无可奈何,被人轻薄,被命运轻薄。人男也一样,过于

丽了,就失了男儿本⾊。像《西游记》里这位人见人馋的御弟哥哥,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遇事优柔寡断是非不明,遇难则哭哭啼啼等人搭救,除了那一⾝上好⽩⾁之外,看不出有什么好来,惜可我是不孙二娘,用不着他的⾁来做包子。以所宁可喜

孙悟空。
偶尔看看“莱卡好男儿”的选秀,台上男生个一个粉面朱

,比女人还腼腆⽔嫰,想来龙

、董贤之流也不过如此,直看得洒家一头冷汗。异军突起,叫们我做女人的如何不得觉危机四伏啊!
废话不多说,们我掉转马头,回来看《桃夭》。《桃夭》成诗于舂秋时期,或者更早。这就不得不让我想起舂秋时名动天下的美人——息妫。
(中)
息妫因美⾊而亡三国。跟她差不多时代,同等功力的有还人称“三国王后”的夏姬。夏姬跟息妫不同,她是对人男是来者不拒,名符实其的一代妖姬;息妫则太多⾝不由己,以所后人对的她态度有如西施,骂者有之,怜者亦有之。更传说她来后与息侯出逃,惜可不成功,自尽而已。息妫⾎溅之地,长満桃花,后人怜其命薄,建桃花夫人庙,尊她为“桃花夫人”
可是桃花夫人绝不是只息妫个一。史册上的“桃花夫人”不胜枚举,红颜薄命的又何止她个一?当所有荣华富贵过眼烟云般散去,命运张开掌心公布后最的答案,许也所的有人都宁愿有没
媚娇的容貌,要只能免去当世的苦楚,后世的嘲弄,大家都宁愿己自是不起眼的普通人。
惜可,谁是先知?在始开的时候,就无比冷静地回望这一生?
是否,在息妫嫁时也有人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实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我想是更贵族式的赞歌,像《何彼浓矣》或是《硕人》,她享受不到平实的祝福,许也注定就是不那种宜室宜家的女子。幸福是只天花

坠的幻觉,被包裹好的花束,看不到

已腐烂。
“桃夭”这枝桃花,是不唐朝开在城南那一朵要命的桃花。不会有个一男子为因
个一女子在桃花树下的一笑而魂不守舍,不会有个一女子为因
个一男子的一首诗二十八个字而伤恸至死。“桃夭”有没

情小说的气息,她清正飞扬,自是桃花

在庭院,映着⽇影,那样安娴。她唱女子,先是“灼灼其华”的初嫁,然后是“有蕡实其”的成

持家,后最是“其叶蓁蓁”多子多孙的完満。然虽俗了,可也透了,这才是个一女子因循的道路,也是世间女子正常的人生轨迹。
《桃夭》明写女子的容颜,实赞女子品行出众。自古以来,人们对女子的要求就不只美貌而已,女子光有美貌是要受人质疑的。多数时候,人们认同个一女子的品行更胜一些外在的东西。正因如此,齐宣王才会纳钟无盐为王后。
个一好的的女人,要贤良淑德,看来起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要心无别念,不会在外面招蜂引蝶;她自然还要宜其家室,多子多男;她至甚还要善于处理家族內部的关系,不会挑拨离间多嘴多⾆。样这的女子,如比红楼里的薛宝钗。实其从社会的角度看,确实宝瘥是比黛⽟适合做个一大家族的少


,有么这多心思和责任,哪有空叹息薄命?黛⽟作《桃花行》,叹“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而宝钗作《临江仙》,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野心不掩,豪气不减,等闲男子也比不过。难怪黛⽟早夭,而她咬着牙活下来。宝钗所不适合的是只做宝⽟的

子。假如换个一世俗志气的人男,说不定怎样登对!

格决定命运呐!
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讲是的
个一青年男子爱上了个一
丽美的姑娘,他⽇夜思慕,望渴与她结为夫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前的心情,写的她勤、俭、孝、敬。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

子思念。第四篇《樛木》贺人新婚,祝新郞福禄双全。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诗三百的前六篇,地位不可谓不重。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

离别的思念,望渴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的中主要问题都谈到了。开卷头几篇无一例外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这就很奇怪了!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不论孔子是删诗了、是还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说地明了个一问题——前人是分十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是这有深刻的历史成因的。舂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的力量

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家族团结兴盛。娶亲是一件大事,为因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以所,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在那个时代,新人懂得

持祭祀也常非重要,是做女子的无上美德。
对统治者来说“宜家”一样重要,至甚牵涉到国计民生。社会的定安很多时候有赖于每个家庭单位的和睦。

贤夫少祸。每个小家子定安了,民心也就定安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才好做。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辟。他说:“家贫则思良

,国

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了为“宜国”在统治者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被看得分十重要了。
——听来起
分十沉重,属于们我这代人不愿意多深思的问题。不过,我等女子,如果真有桃花岛主⻩药师那样绝品的人男做伴,有个人私领地桃花岛,那么“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倒也是个不坏的选择。
我世俗得无药可救,我承认。
有种距离叫爱情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得样这好,游船戏酒,藕花丛中争渡。易安己自是北方人,但词中所写,我料定是南方女子才的有风致,北方女子是不会⽔的,或者应该说,们她不能与⽔玩的样这秀气,样这亲。
一直勇于承认己自是南方人,內心虚荣。这得多亏古人打下的好底子,们他如在江南⽔乡这张宣纸上着了好颜⾊,使得们我千年不败。南方女子总容易让人联想到柳

摆裙儿

,容颜媚娇情致婉转;想起岸柳依依,⽔边人家升起炊烟,暮霭烟暝中有一叶扁舟破⽔而来,那孤帆远影渐渐清晰,里心

喜明亮。北方女子也能⼲,也持家有道,可那是不一样的⼲净慡洁,好比个一是⽔泽,个一是⼲地。单拿做菜来说,南方女子就打骨子里精细,不怕烦琐。⽔葱和⾖花也能调理得明

照人,也做汤,可绝少不管不顾地

炖。又煲又熬,三三七七布摆停当,如良帅调兵遣将。
《周南·汉广》写个一青年樵夫,钟情一位丽美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

绕,无以解脫,面对浩淼的江⽔,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満怀愁绪。诗中然虽
有没明说,可是我感觉他钟情的这位女子极有可能是南方人——是这我⾝为女子的直觉。
我一直得觉,《蒹葭》中所写“在⽔一方”的女子是北方人(不仅仅是为因《蒹葭》属于“秦风”),而《汉广》里的“不可求思”的女子更像是南方人。首先有只南方女子才会乐于在⽔边游玩,驾船采莲打渔,整⽇又忙又闲,成为“游女”其次,南方女子矜持狡黠,恰如这樵夫所感受到昑唱出的苦恼——沾⾐


杏花雨,别有一股细微的恼人心处。
明⽩了这层心境,这男子唱的诗就不难懂,他的歌声⽇⽇在汉⽔边飘

——
南有大树枝叶⾼,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要想追求只徒劳。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树丛生长得⾼,砍柴就要砍荆条。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草丛生

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诗中并无一字提及女子的容颜长相,举止言行也无,对的她描述宽泛地如氤氲的雾气。从一始开,她就只存在于诗人的昑唱回忆中,成为控制他的精神图腾——遥不可及,⾼⾼在上,又无从摆脫。江南女子的恼人心处,由此可见,一如这诗中亦远亦近叫人看得着、摸不着的态度,滑得跟锦鲤似的,实在呕人!
陈启源在《⽑诗稽古编》里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是这很准确的。《汉广》所表现是的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望渴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一显得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有没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及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描写是都具体的。
王士禛认为,《汉广》是国中山⽔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的有几篇“刻画山⽔”的诗章之一(见《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论及“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认为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男女相恋的风景实其正如崔颢《长⼲行》所写:“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来去九江侧。同是长⼲人,生小不相识。”个一女子看上了个一男子,她哪里是的真想道知他是是不跟己自是同乡,只不过是借机来搭话而已(她若对他有没意思,他就是住到她家家门口也不来电。),然而却能说得样这婉转轻巧,进可攻退可守,可见聪明。样这俏⽪练达的⽔乡女子,活泼地如同游鱼。
女追男要只找对人就很轻巧,男追女就要累人得多。这位樵夫的深情惆怅看得连们我这些旁观者都心疼。“之子于归,言秣其马”(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

。)一往情深到如此迫不及待。(意

啊!)这时候他又不讲河宽河广了,乎似
要只意中人一声呼唤,银河也能一步跨去过。可见问题关键不在汉⽔的宽广深浅,而在于那女子的态度。惜可她像好不钟意他,反应很冷淡。相思无用,相反是太昂贵的痛。这使得那位樵夫呕得要死,对着汉江大声感慨:“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这恋情当真要多辗转有多辗转。不过人与人的感情是样这的,你待我多好,并不代表我要待你多好。这里面并有没
个一公平

易的规则可言。你怪她无情,谁叫你爱上的她?
谁比谁清醒,谁比谁残酷。
古有诗家解“汉广游女”为汉⽔女神,将《汉广》附会为人神恋,居然从者还不少,可见人的心思里都有浪漫的一面。然而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共同认知是——这男的没什么希望了!都由人人恋上升到人神恋的程度了,仙凡相隔,这男的算是彻底没戏。
《汉广》可能是最古老的单相思诗了。在当时,这男子的一往情深有没打动他的意中人,却在千年后打动了无数人心,让人感于他的痴情而记得他,又或者,人们真正为之內心动容的不是只他痴情,而是每个人都曾有过“求不得苦”
人生的得失呵,原本就样这难以预料。
何况有时候两情相悦也不定一就万事大吉。我由汉⽔女神很自然想到洛⽔女神,想起李商隐的那句诗:“宓妃留枕魏王才”昑是的甄宓和曹植之间那段隐隐绰绰的情事。甄宓死后,曹植⼊觐,也不道知出于对弟弟愧疚的心态,是还想更狠的刺

他下一,叫他彻底崩溃,反正曹丕把宓妃留下的金缕⽟带枕赐给了曹植。曹植抱着那个枕痛不

生,神魂恍惚的来到洛⽔边,见看已死的甄宓化做女神来相会。醒来后也分不清是梦是真,只那相会的情景倒还历历在目。一代才子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洛神赋》。实其它有还个更人私的名字叫《感甄赋》,甄宓的儿子魏明帝长大后得觉小叔叔样这明目张胆地写对己自老妈的感情很是不妥,就将名字改为《洛神赋》。
可知无论是王孙贵胄是还平民百姓,人生如不意事是总十之八九。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満,功必求盈者,不生內变,必召外忧。古语有云:月満则亏,⽔満则溢。有时留点遗憾也不见得是坏事。
人总有未完成的梦,里心记挂着,下辈子才有奔头。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