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遗韵
扬州平山堂位于蜀冈主峰,为北宋庆历八年扬州太守欧

修所建。若⼲年后,清代的扬州知府、大书法家伊秉绶,在平山堂前写了一幅名联:
过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

上联写是的欧

修作为一代文宗,被世人景仰;下联写是的写欧

修被贬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公余雅集,比酒斗文,与民同乐的景象。欧

修在扬州的这段⽇子,他己自也分十怀念,离扬七年后,他写了一首词《朝中措 送刘仲甫出守维扬》,为友人送行,也抒发了对扬州的思念之情:
平山栏杆倚晴空,山⾊有无中。手种堂前舂柳,别来几度舂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实其,欧

修一生宦海沉浮,被贬过很多地方,知滁州,写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尽游宴之

;知颖州,写过十首《采桑子》,道西湖之胜概,“篮舆酩酊揷花归”仕途颠踬,生活肆意,除了“借杯中之物,浇

中块垒”外,更重要是的,欧

修是个一能真正从生活中得到乐趣的人,个一懂得怎样从漂泊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欣赏美好的人。
作为一代文宗,欧

修有许多生学,苏轼就是其中个一。
苏东坡曾经说过:“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欧

修是苏轼的前辈,更是恩师。当苏洵、苏轼、苏辙⽗子进京应试,主持进士考选的欧

修,看到苏氏⽗子的文章,连呼:“后世文章当在此!”并将文章荐于朝庭。批阅苏轼试卷时,赞叹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苏辙双双中了进士,⽗子三人名震京师。来后,苏轼有《上梅直讲书》,欧

修读后致信梅尧臣:“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对生学的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欧公作古后,苏轼登平山堂凭吊,看到平山堂上所刻的欧公《朝中措 送刘仲甫出守维扬》手迹,不胜感慨,写下《西江月 平山堂》一词: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吊文章
太守,仍歌杨柳舂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之后,苏轼有缘步欧公后尘,出任扬州太守,在平山堂后建了一座⾕林堂,堂名取自“深⾕下窈窕,⾼林合扶疏”的诗句,作为苏轼缅怀恩师、读书作诗的处所。
苏轼的宦海一生,比欧

修还要坎坷。“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先贬⻩州、汝州,再贬惠州、儋耳。谪⻩州,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谪汝州,说“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谪惠州,“心平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谪儋耳,“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

远去,不知钓鱼者未必得大鱼也”其志趣之超迈,

襟之旷达,更在乃师之上。
苏轼在另一首诗里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
人的一生会发生多少事?会遇见多少人?又能有几个知已?谁也说不清楚。
以所,苏公有欧公,是苏公之幸;欧公有苏公,又何偿是不欧公之幸呢?一生际遇有如欧、苏者,夫复何求!
n6ZwW.cOm